“名为,洪武大典。”
朱元璋有些诧异,嘴上忍不住的跟着嘀咕了两句。
“洪武大典?”
“不错,正是洪武大典。”
“不仅是大明国内的文化,就连海外的文化孙儿也打算涉猎其中,此次下西洋正好收罗一番海外的文化,以便于编撰时使用。”
朱雄英这个想法的起源正是永乐大典。
只不过,朱雄英想在永乐大典的基础上更进一步。
洪武大典,将不会完结,会在之后的过程中一直不断更新,囊括各种各样的知识。
朱元璋心里十分感动。
他知道,大孙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他的名声。
洪武大典。
从名字上便能看出来,大孙这又是要抬高自己的地位。
“大孙,你的意思咱都懂。”
“只是这个事,不用在硬按到咱头上去了。”
“咱已经半截身子入土的人了,对名声这些东西早不在乎了。”
“倒是你,还年轻,日子还多着呢。”
不要小看洪武大典的影响力。
一旦编成,那绝对是绝无仅有。
洪武大典的编撰绝不容易,光翻译翻译海外文献便要费去大量精力。
真要类比的话,那只能相当于是泰山封禅了。
这份名声,朱元璋更想让给大孙。
“皇爷爷,你不必推脱。”
“只要孙儿活着,这书就永不完结,孙儿活一天,就编一天,到时候孙儿的名字也会记载到历史当中。”
“现在还正是洪武年间,不用洪武大典做名字,还能用什么呢?”
“皇爷爷,此事就听孙儿的吧。”
话说到这份上,朱元璋也没了办法只还点头同意。
此事第二天便在早朝公布,毕竟洪武大典的编撰需要大量官员的配合。
翰林院终于有事可做了。
历史上,永乐大典是由解缙编撰的。
但如今的解缙已经跟随黄子橙前往到了占城。
把解缙召回来编撰洪武大典,有些不太现实。
思考再三后,朱雄英还是绝对将此事交给刘三吾。
在文人当中,刘三吾绝对算的上是佼佼者。
即便是现在年事已高,但头脑还是非常清醒,编撰洪武大典应该是不成问题。
刘三吾一生痴迷学问,毕生的抱负都凝结在其中。
洪武大典,他绝对会有兴趣。
果不其然,收到消息后的刘三吾痛哭流涕,连连下跪谢恩。
“臣鞠躬尽瘁!”
“洪武大典之事,臣一定会办好!!”
临了能接下这个大任务,也算是对自己的慰藉。
这可是青史留名的好机会。
若是顺利修成,到时候刘三吾这个名字在大明就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。
哪怕是死,也要硬着头皮把洪武大典编的差不多了再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