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大明人口共有六千万,而管理人员却只有不到一万,如此庞大的数字差,管理起来麻烦事肯定很多,并且效率不高。”
“孙儿觉得,想要更好的管理大明百姓,就必须要抓取到其中的重点。”
“比如说兵权,只要能彻底掌控兵权,就不怕手下的人不听使唤。”
“其次是人才方面,孙儿认为官员本就少之又少,所以任用时必须要优中取优。”
“很多读书人不适合做官,在工作岗位上的效率并不高,久而久之便会拖垮朝廷的办事效率,所以说知人善任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。”
“孙儿认为,读书和做官是两码子事,读书好的不一定会做官,做官的不一定会读书,两者之间并无太大关系。”
“所以孙儿开设官员考核制度,用自己的政绩说话,能者优先,只看数据不看人,若是一年考核下来百姓怨声哀悼,那一定是不适合做官,必须当即开除。”
“每年朝廷都必须要拿这些不作为的官员开刀,不能让他们觉得做了大明的官就是吃了铁饭碗,一个官位本就稀缺,必须严格遵守能者优先,你若是在岗位上干不出个所以然来,第二年肯定就要撤他的职。”
“如此一来,官员大多不会在滥竽充数的不作为,手里的事也不会再向上推,一方面他们想通过政绩来防止自己被撤职,另一方面政绩也和自己的俸禄挂钩,若是不好好干,一年当头的津贴补助可能都要被全部取消。”
“这样一番操作下来,奏章自然就少了。”
朱雄英这番话说的很明白。
兵权和官员任命都是重中之重,这两点必须由朱雄英亲自来做。
至于其他的,就全都交由官员来做。
别说你不能做,不能做就趁早滚蛋。
反正整个大明能做的多的是,难不成还缺你一个?
先前的大明就是因为官员层层推诿,所以才导致呈上来的奏章如此之多。
经过朱雄英的一番操作过后,效果十分显著,奏章立马就少了大半。
朱元璋放下手中的茶杯,笑着说道:
“我这个大孙真乃圣人也。”
“这番话可比那些文官说的中听的多了,能把官场弊端看的如此之透的,恐怕就就只有大孙你了。”
“那些文官只会说些假大空的话,咱听起来十分不悦。”
“这两年,咱可真是感受到了大明的变化,大孙你的这些改革,当真是起到了作用。”
“咱这一生如履薄冰,兢兢业业,以为做的已经足够好,直到看见大孙你所做的一切,咱才真正意识到,一个强盛的王朝应该是何种摸样。”
“富国强民,兵强将勇,政通人和,五谷丰登,太平盛世。”
“咱老朱一辈子,从来没有佩服过谁,但大孙你算的上是一个。”
……
世上真有天生的圣人吗?
朱元璋是看着大孙长大的,对他的一切几乎了如指掌。
大孙从出生到现在,几乎没有拜过什么师傅,全是自学成才。
但他所做的一切,却早已颠覆了朱元璋的认知。
朱元璋先前在学习商道时,对大孙的蓝家庄也颇有研究。
他也十分好奇,大孙是如何一手把蓝家庄的规模建立的如此之大。
等朱元璋了解通透后,那才叫震撼当头。
他从未见过如此新奇的商业模式,甚至就连运转思路都从未听过。
朱元璋虽没上过学,但对读书十分热衷。